探路中国原油储备—中国原油进口首超美国的背后

探路中国原油储备—中国原油进口首超美国的背后

2 七月 2015, 13:37
abbott
0
327

两个月前,中国原油进口首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舟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时说,石油战略储备对国家意义重大,舟山储备基地已经建成,前景很好,要发挥优势,继续开发建设,为国家石油储备打好基础。

  舆论一直对中国原油储备进展保持高度关注,自油价低位徘徊以来,海外媒体不断释放“中国正趁机进口原油增加储备”等讯息。在所谓的低油价抄底之时,中国原油进口是否真的如鱼得水?在这场为能源安全开启的储备“战役”中,只需转到“囤油模式”这一频道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是否已经暴露?

  一期“满仓”“囤货”不止

  中国原油储备底子太薄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于1974年成立了国际能源署,该机构认为,一个国家原油库存量的安全标准应达到90天的消费量。而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官方数据,目前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约为22.7天,即便日后国家一、二期储备库全部建成,国内原油储备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

  不妨先看这组数据:2014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首次披露,中国第一阶段战略石油储备的规模大约为9100万桶,约合1243万吨。

  再看美国,其战略石油储备容量为7.27亿桶,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仅为美国的12.5%;若与最早建立企业石油储备制度的法国相比,其石油储备可供应95天,超出了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如果按天数衡量,中国的原油战略储备能力不容乐观——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仅能供应8.9天,商业原油储备可用13.8天,全国原油储备的静态能力总共约为22.7天。

  22.7天!众所周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逼近60%,这样看来,中国原油储备能力弱、安全值低。中海油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郑保国告诉记者,中国原油储备底子薄有两大原因:一是国内原油战略储备布局迟,储油基础设施跟不上;二是中国原油战略储备模式的特殊性。

  中国原油储备模式到底特殊在哪儿呢?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指出,国外石油进口国除了国家主导石油储备基地项目并发挥国有公司力量外,还动用民间储备,而中国目前基本依靠政府主导,并且国有储备与商业储备尚未彻底分离。

  目前,在中国政府推动的国储基地建设上,一期国储基地已建成并“满仓”,二期国储基地正在抓紧建设中(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并具备进油条件),三期国储基地正处于前期研究阶段。

  尽管“囤货”不止,但因为中国原油战略储备“底子”太薄了,“即便国家一、二期储备库全部建成后,彼时的储备能力仅为2020年进口量的28.3天,距离国际公认的90天净进口量储备目标缺口达9720万方。”郑保国说。

  “国商”分离三方共赢?

  政府给点儿鼓励

  ◆为提升中国原油储备能力,专家及相关从业人员认为,应早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促进国有储备、商业储备尽快分离,合理布局原油义务储备,同时加快国内原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看来,即使现在加紧“囤货”,未来预期仍不容乐观,我们不禁要问:已实现90天储备能力的国家是如何做到的?

  据了解,美国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相对独立,各占本国整体储备的一半,其中商业储备完全市场化运作。“因此,建议我国政府将国有储备与商业储备分离,企业不再代替国家存储,不仅对政府和企业都有好处,也能加快原油储备的效率,提高能源安全指数。”董秀成表示。

  但仅将两种储备方式剥离开来,实现“国商”分离还远远不够,长期来看,义务储备很可能会成为未来商业储备的一部分。目前最常见的三种原油储备模式中,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储备模式都包含有义务储备或企业法定储备。

  但为了鼓励企业完成“任务”,各国政府多多少少给了些“甜头”。根据日本石油储备法,一定规模以上的炼厂、销售商和进口商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石油储备任务,企业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时要经过通产省批准。但从1978年起,日本就开始征收石油税,此项税收几乎全部作为国家石油储备基金,政府还为法定企业储备提供低息贷款,实行加速折旧等鼓励性政策。

  在中国,企业可否向市场适当投放义务储备?董秀成建议,在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如一家企业库存的10%为义务储备,政府可以允许其在某些特殊时段释放其中5%的库存,主动给企业让出一定的盈利空间。

  郑保国也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石油储备条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石油储备结构,通过立法规范储备行为和方式,有效协调国家原油储备和商业储备之间的关系,早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

  如果说优化原油储备模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企业增加原油储备的积极性,那么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储备原油放在哪儿”的问题。“事实上,储油设施不足是制约国内原油储备能力的最关键因素。”董秀成告诉记者。

  从去年开始,先后见诸报端的报道亦是印证:“储油设施不足制约中国扩充战略石油储备”、“国家原油储备设施跟不上”、“中国原油储备基地建设缓慢”……原油存储基地建设缓慢导致的深层次问题正渐次暴露出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洪湘此前也多次表示,原油存储首先要多建设储备设施。

  当然,原油储备设施建设缓慢有其自身原因,“一般情况下,储备基地项目从前期研究到投产至少需要花费4~6年时间。”董秀成指出。

  此外,由国家主导、委托各大石油公司代建代管的基地设施建设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态度,由于国储项目需地方政府划拨土地,几乎带不来税收,有的地方政府态度不积极,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持石油储备项目的建设。

  储备设施的建设还会受到居民搬迁难、管道路由施工难度大、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制约。“在加快原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形成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互动模式——国家应采取何种政策优惠鼓励和吸引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建设?建议企业代建时,如何同地方政府互利共赢?项目投运后,采取何种方式为地方政府带来收益?”这些问题,在舟山国储基地的工作人员程涛看来,是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三方都要考虑的问题。

  政府搭台企业主动

  化解能源“粮食”问题

  ◆加快原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处理好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从根本上平衡三者利益,董秀成建议,成立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家能源储备总公司,以期最大程度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商业储备的资本化运作机制,发挥其应有作用。

  既让三方共赢,又企盼原油储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能“快些、更快些”,终究还是要陷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困境,董秀成还给出一种“根源性疗法”——成立国家能源储备总公司,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中储粮。“这样的公司其实是代表国家意志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核心宗旨。”董秀成说。

  全国政协委员、光汇石油集团董事长薛光林在今年两会期间也建议,组建国家能源储备总公司,从几大国企石油公司抽调一些专业人才到能源储备总公司运作,负责在国际石油市场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采购,作为国家能源储备实施主体。

  在薛光林看来,能源储备总公司一旦成立,可以在国际油价低的时候大量买进石油,在国际油价高企并且影响国内经济之时在市场上抛售,以平抑油价,从而保障供应安全。

  即便国家能源储备总公司成立,“商业储备仍是一个国家原油储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与国家能源储备总公司承担的国家储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应同时全力推进,当然,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商业储备应坚持更为完善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董秀成补充道。

  市场化运作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从一、二季度的油价运行看,低油价下的波动率比高油价更大,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应当更加注意油价波动风险控制,优化采购节奏。此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需求增速的要求放缓,对能源消费品质的要求更加环保,企业对效益质量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国内企业在加大进口原油力度和开展商业性储备时必须坚持市场化的原则,需要密切关注国内油品消费增长态势,优化进口资源品种,做好季节性库存调整。

  资本化运作的方式还有很多,运作得好,不仅能够帮助国家渡过难关,企业也可利用价差实现盈利:高油价时期,企业可以释放一部分商业储备,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争取时间;低油价时期,企业可大量买入原油,并在油价走高时合理地释放到炼化企业。简而言之,油价剧烈波动时,对于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石油公司而言,即使“自己帮助自己”,也能安渡难关。

在社交网络与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