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来袭,你的钱还躺在钱包里?

互联网来袭,你的钱还躺在钱包里?

24 十二月 2014, 07:29
abbott
0
163
 1995年,当马云决定辞职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假借比尔·盖茨之口将上面的14个字诉诸中国大众。用马云的话说“那时候谁知道马云是谁,我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无数比尔·盖茨的追崇者开始追问并了解互联网,于是中国第一批“网民”诞生了。

    二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对于当前经济、社会、乃至时代的意义已毋庸赘述。上述的14个字无论是谁说的话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生活已经真真切切的在发生了。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眼下低头看看钱夹里日益稀少的现金,互联网又能够从哪些方面帮助我们的钱包呢?

    “储蓄率”下行大势所趋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中国16家上市银行存款总额合计为75.61万亿元,这一数据与半年报的77.13万亿元相比流失了1.52万亿元,降幅达1.97%。这一现象足以引起高度的重视,储蓄一直是中国人投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什么?

    据统计,自2002年到2008年中国储蓄率连续6年上升,近年来虽有小幅下降却始终维持在50%左右,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储蓄率为48%。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储蓄没有变成投资,说明中国金融体系的配置水平仍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设备的大量普及,以“余额宝”为首“宝宝们”的出现,迅速降低了百姓参与金融理财的门槛。收益率高于银行利率、可与银行活期存款媲美的“T+0”实时赎回功能,更灵活的操作和时尚流行的噱头,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参与其中。

    虽然在竞争加剧和无风险利率下行的双重压力下,“宝宝们”近况不佳,但以手机客户端为载体的互联网理财思维如同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银行流出来的钱要想回流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理财热”潜力巨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新华财经举办的“股市议事厅”活动上指出,中国社会有存在一种现象——“穷人靠工资收入,富人靠投资回报 ”。过去十余年,房地产始终是中国投资者乐此不疲的投资项目。据粗略统计,目前房地产规模已经达到116万亿元,而理财产品在过去几年的迅速发展,到目前规模也仅仅为12.7万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作为投资工具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无论是房价价值的预期,还是租金收益率,两者都在降低。随着《不动产暂行登记条例》的实施与未来可能引入发地产持有类的税收,房地产的吸引力减弱已然是大势所趋。

    在经历了黄金、房地产、股市的疯狂投资,以及足够的风险教训之后,中国百姓的理财如何体现理性?金融机构又该如何与时俱进,提供创新服务呢?

    “互联网”的理财

    据统计,2014年中国大陆持有理财规划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的人数为40万人,但一级理财规划师的人数仅仅4000人左右,如何填补如此大缺口的市场?答案很简单——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开启,理财将打破传统面对面的模式与信息闭塞的枷锁。业内人士预言,投资者对金融服务的体验将会更多集中在移动终端,理财服务将从简单的平面化发展为立体化、生态化。例如东方华尔基针对微信用户推出金融微管家,就是一款将传统的、单一理财服务与互联网、资讯、产品、平台融为一体的理财新工具;例如问天下打造的问理财,则“隔空”向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用户反馈积极。

    以信用货币为基础的现代经济,货币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润滑油。适量合理的投资理财将促进资本血液的流通,借势互联网的投资理财概念也已经成为当下投资领域的热点。

    互联网的创新都源于需求,身处变革时代又被尊为用户的我们既是幸运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无数人在为我们的需求服务;不幸的是,任何的服务都是在算计我们口袋里的钱。当然,好在,选择权还在你我手里。

在社交网络与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