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是推动实体经济结构改善的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推动实体经济结构改善的过程

26 十月 2014, 17:55
alfred-china
0
177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奇渊近期指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仅仅是金融主管部门的关注点,产业、贸易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以及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协调,也都极为重要。 

  他撰文指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尽管目前金融市场改革如火如荼,但是也需要重视实体经济中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不仅仅是推动国际货币发生改变的过程,而且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格局发生改变的过程。

  “我们需要协调好金融改革、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否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好处会大打折扣,发展空间也会受限;而且,缺乏实体经济结构改善的人民币国际化,其经济基础也是不扎实的。”他写到。

  他认为当前金融改革与结构调整之间的不协调表现在:

一、作为外贸主体的企业定价权较弱、外资企业占比高,因此人民币结算本身难以使本国企业获益;

二、占比较大的加工贸易、大宗商品进口贸易,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

三、中国出口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经济体,这也压低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空间。

  他具体分析指出:定价能力弱的企业,必将承担更多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根据社科院世经政所的调研结果,定价能力相对最强的美的集团(20.01, -0.28, -1.38%),其对外贸易中仅有15%真正同时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其他中小企业所谓的人民币结算,都是用美元或其他外币计价、然后用人民币结算。他认为这种情况只能减少有限的汇兑成本,却无法使中国企业避免汇率风险。 

    他并指出,对外贸易中外资企业占比大致占到一半。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具有套利空间的情况下,外企对人民币结算可能会有很大的兴趣,但这种动机的行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有问题的。 

   对于第二个不协调的表现,他分析认为,由于在分工体系中的低附加值地位,加工企业往往是被动来选择结算币种。因此,如果考虑到加工贸易,则对外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空间也会受到制约。 

    他并指出,进口贸易中的大宗商品占比较高,这直接意味着两个后果:

其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将受到挤压。

其二,对出口商而言,由于重要的进口成本均以美元来核算;因此,如果在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或更高的风险管理成本。
在社交网络与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