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开启人民币国际化大门

走出去”开启人民币国际化大门

23 二月 2015, 09:51
alfred-china
0
236

[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借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开在周边地区人民币海外使用和流通的道路,降低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换句话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紧紧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子]

  新年伊始,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时提出,沪港通之后应该有深港通。笔者认为,无论是沪港通,还是有望今年开通的深港通,都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所指是人民币国际化,为中国大国崛起开辟道路。

货币问题绕不开

  众所周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GDP达到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量的16%。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所有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货币问题。最近石油价格暴跌导致俄罗斯卢布大幅贬值,之前的美联储实施量宽政策、日本推出安倍经济学,无一不与货币有关。有人把这种现象形容为货币战争,用阴谋论的叙事手法大加渲染,笔者并不赞同。然而,货币问题对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经济体来说,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庞大且处于上升期的经济体来说,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30多年里经济高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加入WTO[微博]之后的数年内,中国外贸出口差不多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极大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庞大的外汇资产。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9月底已达3.89万亿美元的水平。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一年GDP的43%,大体相当于两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国各族人民多年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一大堆美元。然而,美元并不一定意味着财富,有评论家尖锐地指出,美元就是一张纸。这就是中国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迫切地加以解决,如果解决不好,会带来大的麻烦。

  英美日的经验教训

  如果从世界历史的宏大视角来看,中国目前遇到的问题,绝不是新的问题,而是每一个崛起的大国都曾遇到过的问题。

  19世纪的英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向全世界输出英国的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换回了巨额黄金。虽然黄金不是纸,但把英国工人阶级和企业家的辛勤劳动换成黄金,放进地库,储藏起来,似乎也并不是大英帝国追求的经济目标。那个时代英国的解决方案是,首先把英镑与黄金挂钩,使得英镑成为全球的硬通货,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国际化货币;其次建立庞大的殖民地,消除英国的海外投资风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19世纪的英国,在将它的工业品推销给全世界的同时,它的海外投资也遍布世界各地。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去观察19世纪的英国,就很容易发现,英国巨大的贸易顺差与巨大的海外投资,两者是并行不悖的。而把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国际化的英镑和它的庞大的海外殖民体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美国。从经济史角度来说,20世纪可以称为美国的世纪,美国的经济总量在20世纪初就超过了英国,美国拥有比英国大得多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庞大的内需潜力使得美国不需要走英国殖民主义的老路。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尚未大到足以撼动大英帝国的地位。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美国一个极好的机会,把英镑赶出了全球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1944年,美国在确立自己战后国际政治地位的同时,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作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上世纪40年代后半段,欧洲及世界各国仍处于战后恢复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美国利用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美国的工业品占据了世界市场的每一角落。美国的贸易顺差规模远超鼎盛时期的英国,全球贸易结算的主体也从英镑变成为美元。与贸易顺差并肩而行的,是美国的海外资本输出。美国这一时期的资本输出没有采用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方式,而是凭借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在实施欧洲马歇尔计划、日本道奇计划等政府援助的掩护下,大行其道。

  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是大国崛起的成功范例。在这些成功的背后,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货币的影子。

  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可作为一个失败的典型。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顺差规模在相当一段时期保持全球第一。在日本经济鼎盛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GDP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二,超过当前的中国。日本巨大的贸易顺差刺激了日本的海外投资。当年美国媒体曾惊呼日本正在买下美国。美国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洛克菲勒中心就被一家日本财团收购。

  然而,经济崛起后的日本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日本始终无法将日元成功国际化。有研究指出,即使在日本经济的鼎盛时期,日本出口贸易中采用日元结算的比例也不超过40%,进口贸易采用日元结算的比例则在15%以下。更为重要的是,除了日本对于东南亚和中国的一些投资项目使用日元计价和结算之外,日本在发达市场投资均采用日元以外的货币进行计价和结算,尤其是日本重点投资的美国。1985年,美国政府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后,日元随即大幅升值,从240日元兑换一美元的水平,最高升至80日元兑换一美元。在短短五六年间,日元升值幅度高达3倍。日本企业财团、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机构在美国的投资项目几乎损失殆尽,日本经济也因此遭受沉重打击。日元作为一个国际货币,其影响力也因此一落千丈。

  走出去后面紧紧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子

  回过头来看中国,2010年中国利用全球金融危机的机会,开始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时推出的措施是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短短四年,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了15%。当前,以中国为首的21国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以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等,都十分让人鼓舞。

  笔者对于这些信息的解读是,中国资本输出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正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平衡多年积累的贸易顺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0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已达6136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规模从此前的全球第17位上升至第11位。有专家估计,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有望超过吸引外资规模,而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中国大规模开展海外投资的前提,是必须妥善处理海外资产的货币计价和结算问题。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持续扩大的海外投资不得不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作为计价和结算标准,这无异于让中国的海外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汇率波动导致日本海外投资产生巨额损失的故事,就有可能在中国身上重演。

  因此,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借助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打开在周边地区人民币海外使用和流通的道路,降低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换句话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背后,紧紧跟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子。

  在此,香港被选择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挥人民币海外交易、结算和投资功能。沪港通和深港通所承担的投资功能,恰恰是人民币海外使用和流通的重要环节。沪港通以及即将实施的深港通,将使得人民币在海外市场完整具备货币的四大功能,即商品计价标准、结算支付工具、交易流通媒介以及贮藏增殖手段,进而为人民币真正成为世界货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这样一来,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才不会半途而废,并且有希望让世界看到一个属于中国的21世纪。 

在社交网络与好友分享: